【规划科技奖】复杂山区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是为奖励在规划领域中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个人或组织而设立的奖项。2020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共3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将在春节期间陆续介绍获得一等奖的项目。
本文字数:1936字
阅读时间:6分钟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邱建教授领衔完成的《复杂山区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中西部地区获得的唯一一等奖。
项目编号 | B16-01 |
项目名称 | 复杂山区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主要完成人 | 邱建、李为乐、曾帆、胡绍永、阮晨、贾刘强、王运生、蒋蓉、周俭、袁昕、李何超、唐由海、曹塽、刘丽娟、陈思裕 |
主要完成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 |
推荐人/单位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 |
项目介绍
地震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复杂山区强烈地震(M>6.0)不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城镇被毁,还会诱发大量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地质环境发生显著改变,给灾后重建带来巨大挑战。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复杂、河谷深切;气象多变、环境脆弱;地震不断、强震频发,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10余年来相继发生了2008年攀枝花Ms 6.1级、2010年玉树Ms 7.1级、2013年芦山Ms 7.0级、2014年鲁甸Ms 6.5级、2017年九寨沟Ms 7.0级和2017年米林Ms 6.9级、2019年长宁Ms 6.0级、2021年漾濞Ms6.4级、2021年玛多Ms7.4级和泸县Ms 6.0级等10多次强烈地震。震后城乡重建规划事关灾区社会秩序恢复和经济振兴大局,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巨大,亟需规划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邱建教授科研团队在北川老县城考察汶川地震遗址
《复杂山区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以汶川、芦山等多次地震灾后重建实践为研究对象,突出把握了复杂山区地震灾后重建具有的应急性、时效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及面临的规划理论指导缺乏和技术瓶颈制约重大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四川省科技计划、住建厅课题等支持下,历时12年,通过高校、研究院、设计公司等多单位联合攻关,取得系列规划科技创新成果。
1
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技术体系
提出了 “生命周期—关键技术—规划内容” 三维结构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模型,为重建规划实现从“全面铺开”向“重点聚焦”、从“盲人摸象”向“高效有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建立了由5项通用技术和16项专用技术构成的震后城乡重建规划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了规划编制的关键技术体系和重点内容体系交互关联的技术集成方法模型,为重建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左:震后城乡重建规划三维结构模型;中:震后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与技术要素的三维结构;右:甄别出的21项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权重
2
震后应急安置规划关键技术
研发了基于复杂山区强震地质灾害快速预测评价的规划技术,为安置点选址安全和规模确定提供了科学支撑,实现了震后应急安置点48小时的安全选址;研发了基于多云雾气象条件下土地信息快速获取的规划技术,为安置点的规划和板房的布局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复杂山区应急安置点规划的合理布局。
震后安置点选址安全和规模确定
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快速甄别技术路线
3
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编制关键技术
研发了基于区域地震活动断裂评价的城镇规划选址和基于斜坡地震动响应评价的城镇规划布局技术,为震后城镇重建选址安全、规模确定及布局合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了基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乡村规划技术,实现了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和城乡重建用地保障;提出了基于城乡统筹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技术,制订了复杂山区城、镇(乡)、村三级避难场所规划体系与配套设施建设标准,提升了山地城乡的综合避灾减灾能力。
考虑斜坡地震动响应评价的青川县城用地布局规划图
城乡统筹应急避难体系
上述成果从理论、技术和规划实践上突破了复杂山区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面临的过渡安置安全选址、避难场所设置、重建城镇布局、建设用地安排等重大难题,在汶川、芦山、九寨沟等复杂山区地震灾后受灾群众安置、城乡住房建设、城镇功能重建及灾区社会秩序恢复、产业发展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玉树、鲁甸等地震重建中得到推广应用。
同时,项目成员应邀为尼泊尔地震重建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力服务了国家总体外交和四川省融入“一带一路”南向开放战略,取得了特别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产生了深远的国内外影响。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二:山地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512防灾减灾日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跨区域协调规划实践分析——以威州、水磨、淮口三镇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为他们喝彩!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荣誉时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